所谓干货,也可能是干脆面

2014-03-05
(文/孙志超)这是一个充满喧嚣的时代。比如互联网,每月都有大会,每周都有沙龙,每天都有微信推送。绝大多数都信誓旦旦说全是干货。然而,水货越多,人当越浮;  干货越多,人当越沉。每天串场的人、每个媒体都有的文章,当真是干虫草,不是干脆面?也许绝大多数沉迷于信息的人都很难接受,获得智慧的主要方法是从头脑中除去垃圾信息。 大多数人跌入干货陷阱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你总是高估你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而不是反过来。

这是一个充满虚浮的时代。谁都想挣快钱,发大财,任何一个公司也都想做成、做大,这本无可厚非,关键是在于怎样做成,怎样大。成功的公司是熬出来的,没有踏踏实实的最基本的管理,最终会被最基本的问题绊倒。游戏行业里有很多成功人士,也有很多与之相反的看客。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把成功人士的名字时时挂在嘴边炫耀。

这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大多数人需要一个廉价的梦想,于是社会上总有对应的人群,为你量身打造适应需求的商业模式。在游戏行业,就是“我的产品这样成的,你的产品也能成。”在希腊神话中,普罗克拉斯提斯是一个小城邦的主人。他招待客人的方式非常独特:他引诱旅人进门,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大餐,然后邀请他们在一张非常特别的床上过夜。他非让这张床刚好和客人的身长一丝不差。如果客人个子太高,他就用锋利的斧子把他们的腿截短;如果客人个子太矮,他就把他们身体拉长。 智慧的每一次失败,都可以归结为削足适履的结果。

要区分干货和干脆面有一个方法:干货分子通常能够辨别其他人的观点,但干脆面分子则无法区分干货和能言善道的非干货两者的观点有什么不同。当干脆面开始使用干货术语,不管是断章取义还是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干脆面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别人都是普遍的;干货认为自己是普遍的,别人都是特殊的。 当一个人谦虚地介绍产品的来龙去脉时,明眼人了解到普遍的真相;当一个人分析产品产生洞见时,同行们得到些许的启发;当一个人解释按照如何的方式方法才能成功时,这和性高潮没有什么两样。性也是一种想象。性的力量,是被简单无聊的大众文化吹嘘出来的——这文化通过图像发展你对性的无限想象,花力气得到后却发现仍是空虚。

对干脆面最好的报复,就是让他相信你真的信了他的“干货”。

事物是可以不用按照成败与否来认识的,平凡中可以孕育意外,而意外中蕴含新生的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关注一款产品的经验,不在于它是否火爆,而在于它的真相。这个行业中最为短视的渠道和资方,反而是出来指点江山最多的。神仙道无人愿意独代,才被迫联运。宫爆老奶奶谈遍了所有的投资方和代理商,无人问津只好自己运营。最近成为热点的放开那三国,首次测试时有个平台的评测跟我说这种抄MT的游戏必死无疑。难道真的是所有人缺乏眼光?显然不是,只是因为短视并不会带来大的害处。顺风而起的风险远低于碰碰运气。

而没有底子的开发者,永远处在弱势。越弱越想了解到成功秘诀,以抵抗面对风险的恐惧。然而,经验由复杂的、随机的、部分可观察的过程产生的事件流构成的。因果关系是模糊的。尼采说过,片面描述往往胜过全面描述:它简化现实,让观点更好理解,更具说服力。甚至为了更具震撼力的故事,可能删减或增加事实。而因为不同的说服目的,同一故事可能构建出不同的模型。统计所有游戏成功学的文章,频率出现最多的一定是“方向”。但方向真的是决断生死的吗?每一个“当下”,你随时随地都迎接着开发中的意外、团队的不稳、市场的迁移、合作方的转变等等“各种可能的变化”。你唯一能做的是坦然接受所有的风险,犹如渔民敬畏大海那样。 只有认识到任何事都可能会发生,你才能培养出一种“开放的心态”,愿意接纳眼前的一切事物。如果我们能够“没有成见”、“没有执著”地观察市场、观察产品,就能看出以前看不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观点,俗称干货。

作为一个理性主义者,我能清楚感受到很多失败者或者目睹失败者对于原理的探求,就像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名言“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终将会知道。”尤其有很多人会后悔当初如果按照“成功者”的方式去选择、决策,或许就能成功。事实上,所有你曾经的判断都是当时你经过仔细的权衡所得出的,再发生100次,根据你的理性计算,你可能还是会99次选择这条路。所以每一个岔路口所对应的选择,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平行世界,也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后悔。你现在所经历的一切,其实都是宿命。 那条所谓的未选择的路,并不存在。

泡面无害,更不需要制止别人去泡。但吃多了终究会营养不良。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参与评论

商务合作 查看更多

编辑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