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人的情感是快乐的,就像进入了魔法圈一样,感觉时间过得很快,甚至会忘掉周围的一切,而让人感到“快乐”在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
柏拉图曾说,“最有效的一种教育是让孩子在有趣的游戏中玩耍。”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指出,“必须让孩子快乐地接受早期教育,孩子是否快乐是检验任何教育方法的唯一标准”[1]。
蒙台梭利、福禄贝尔等教育家都系统地研究了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模式。
近年来,我国也非常重视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
人大代表、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今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题时明确指出,“幼儿园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2]。
教育部2017年的学前教育宣传周将主题确定为“游戏点亮快乐童年”。
在幼儿园中,游戏已成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实际上,不仅仅是幼儿教育阶段,各个学段的教育都可以应用游戏,本文将总结目前游戏在教育领域中的几种应用方式及其核心价值。
01、在教学环节中应用”轻游戏“
课堂教学一般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
比如在课前环节,教师分发一些小游戏用于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在课中环节,可将小游戏用于导入阶段,利用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可用一些含有知识的小游戏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课后还可以用一些小游戏检测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
在教学中应用“轻游戏”这一类教育资源,就是在不同类型的游戏中导入不同的知识。
“轻游戏”的概念最早由北京大学尚俊杰副教授提出,指的是把游戏中一些有利于引起学习者兴趣、增加学习者关注的因素引入到教育软件中,是一种带有趣味性的学习软件[3]。
例如“看字识颜色”小游戏。
在屏幕上播放出一个表达颜色的汉字,但是写这个字的颜色与汉字的含义不同,比如说“绿”字是用蓝颜色写的,“红”字是用黑颜色写的。
在课堂上使用时,每播放一个字,教师让学生说出写这个字的颜色,而不是字本身,比如说用绿色写出的黄字。
当教师把播放汉字的速度提高的时候,看学生是否能够及时地说出答案。
简单的一个小游戏,由于认知冲突和时间挑战给人带来的快感,让人欲罢不能,更重要的是,你必须得无比清晰地记住你的目标,“字的颜色”,只有这样你才能获胜。
这个游戏可用在语文识字辨色教学中,甚至还可以有变体,比如将汉字换成英文,又可以记单词了。
02、利用游戏重组教学活动,开发基于游戏的综合教学课程
这种教学应用通常是几个课时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专题学习单元,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国家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
在一项针对中小学校校长的调查中,大部分的校长都认为游戏与探究、解决问题等高阶思维能力结合会更有价值,此种教学应用需要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一般会利用教育网络游戏。
我们曾经与佛山市教育局合作,在全市20多所中小学校开展了“游戏化学习应用系统研究”的项目[4]。在这个项目中,基于《农场狂想曲》这个教育网络游戏开发了为期8个课时的科学探究课程,构成一个专题学习单元。
这个课程按照科学探究的学习步骤来设计,学生以农场主的身份进入游戏中,通过模拟一个农场的建设、运营和管理,该课程可用于小学高年级或初中低年级,综合运用农业、地理、环境等知识。
通过这样的游戏应用,我们不仅仅只是提供给学生一个游戏,而是,将游戏中体验与科学探究的教学步骤相整合提供虚拟体验、虚拟实验的环境。
这种学习效果非常好。
一位学生说“我第一次感受到钱的重要性,每次买了很多种子,但可以成功地把它养好很不容易,白花了很多的钱,也感觉到了农民的辛苦,我们应该节约粮食”。
虽然在游戏中体验是虚拟的,但是获得的情感却是真实的,可迁移的。在游戏中,游戏者从自己的经验和个性出发,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到不同的经历。
体验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只能记住眼睛看到内容的10%,记住所听到内容的20%,如果辅助有视觉和演示,知识留存率将上升到30%,如果能够亲身观察和解释,知识留存率将会上升到50%,但假如学生能够亲自操作,他们就能记住90%。
体验是为求得某种结果而进行的尝试,承受是接受感觉或承受体验的结果,只有当主动的尝试和被动的承受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构成了经验[5]。让学生体验到,而不仅仅是知道。
在游戏化综合课程当中,与传统的相比,在学习资源、学习时间、团队合作、个性化、评价方式、对失败的认识等方面具有如下的不同:
03、应用游戏思维,改造教育中非游戏的场景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传统的、线性的年度书面考评方式已经对人们失去了吸引力[6]。所以,对于今天的员工管理和绩效考评,老一套的方法不再奏效,就算是学校的老师,也希望学校能够变得更加好玩。
我们就拿学生的评价为例,学生刚上小学时,基本每个孩子都能够考得90多分,甚至100分,每一个孩子都感觉很好,但是我们的每一次考试出成绩都是告诉孩子离100分还有多远,“你不行”。
而在游戏中,完成每一个小任务,马上给你奖励经验值,威望也提升,因此我们的评价首先需要借鉴游戏,学会“正向激励”和“及时反馈”,这实际上是用了游戏的机制和设计的理念,也就是我们说的游戏化。
在学校教与学、管理、科研中融入游戏及其策略,通过调动内在动机和外部刺激,提供一种具有个人内在意义、可以引发师生积极性的体验。
从2013年起,我们与北京顺义区杨镇中心小学深度合作,在课程设计、学习方式、管理服务等方面都进行游戏化的尝试。
在课堂中倡导教师使用游戏,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设计、应用游戏的能力,还为学生设计了 “活力小镇”,让学生扮演真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创建了“游戏化创新实验室”,成为开展游戏化教学的“学习空间”,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中,应用信息技术将游戏化色彩的“积分”、“徽章”、“排行榜”记录下来,形成学生发展的大数据。
深圳的宝安天骄小学要求教师把“游戏”的机制和元素科学合理的移植到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和小组表演等环节,大力倡导奖励竞争等“游戏”元素的渗透,还充分用好及时反馈机制,缩短评价和结果的反馈周期,提升针对性和时效性。
学校还发挥目标明确机制,要求教师的每项工作都必须提升“目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实、可感知等。
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还专门为学校的游戏化成立了“游戏化思维工作室”。一位青年教师带领一个团队将学生的学习排名设计成英雄榜,为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积分换取“与校长共进午餐”等实物奖励,将学校的管理、师生的互动变得生动有趣。
04、通过设计游戏进行创新创造教育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越来越重视创新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驱动”,今天的创新毋庸置疑是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的强大动力。
“创造是一种态度,是年幼儿童天赋的本能,但是要小心地维护和加强,否则在我们这种过分重视逻辑的社会中很快就被牺牲了”[7]。
游戏提供充裕丰富的机会,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益处,心理学家科琳·亨特在1966-1970年间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儿童好奇心和探究的研究,发现孩子好玩游戏与创造力存在正相关。
在游戏时,儿童是自发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而这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理解的创造的基本条件或前提。
2010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在白宫启动了一项比赛:“视频游戏挑战”(National STEM Video Game Challenge),旨在促进和支持学生开发原创游戏并从中学习到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知识。
他本人也亲自呼吁“增加对教育科技的投入,以创建像最出色的电子游戏一样富有吸引力的教育软件……”。
国务院2017年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倡议开展寓教于乐的编程教育。通过设计开发游戏来学习掌握编程的知识和能力,是目前最常见的编程教育模式,这也是当前在中国学校教育的一个热点。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并开发覆盖课程学习内容的游戏,将知识学习的成果应用在游戏设计与开发中,还可以开展设计教育游戏的比赛,促进和支持学生开发原创游戏并从中学习到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知识。
05、游戏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核心价值
“数字土著”概念的提出者Marc Prensky指出,“数字一代在丰富的媒体技术中的长大,如何构建真实且能够让学生沉浸的学习环境,是当今教育与技术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让教育能够适应新一代的学生,他们在游戏中长大,期待从教育媒体得到和玩游戏相同的交互体验。”[8]。
我们认为,游戏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对青少年有如下的核心价值[9][10]:
(1)提高学习的兴趣
很多学生学习起来动机不高,但玩起游戏来却精神十足,甚至不吃不喝,通宵达旦。游戏能够将学生从枯燥的课本学习转到虚拟的生活情境当中来,并且加入了很多激发学生动机的因素,通过画面、故事情节的有效整合,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Dr. Rosser曾研究玩游戏是否能够帮助人们成为更好的外科医生,他发现游戏富有沉浸性和粘性的特点能够使儿童对数学和科学更感兴趣[11]。
(2)促进知识的掌握
游戏是生活世界的虚拟化,同时它也是文化蕴藏的体现以及人类知识情趣化的表征与新的、变异的传递方式。
大部分游戏实际上都蕴藏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知识和专业知识,比如说猜谜语,句子中就融合了一些传说故事或浓缩了一些生活现象,反映了谜底的特点:谜底或是字或是一种物,儿童玩这些游戏,有助于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传唱故事。
一些大型的网络游戏当中,通过背景、元素和叙事等方法将知识与文化重新组合与呈现[12],真正做到孩子在玩中学。
(3)锻炼手眼互动等基本能力
游戏可以培养学习者的手眼互动等基本能力。在游戏中,由于需要不停的移动和躲避,所以自然能够培养手眼互动能力;由于经常要处理同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所以能够培养平行处理能力。
近年来有关脑科学的研究表明,玩电子游戏没有使得玩家的视力变差,反而可以提高注意力[13],一些体育类游戏,比如说拔河、篮球,还能够锻炼身体素质。
(4)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游戏里充满了挑战,不论是练功、打怪还是寻宝,都需要游戏者综合各种信息,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许多专家认为游戏可以提高游戏者的逻辑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游戏中,分组协作和任务驱动可以很容易地实施。随着游戏经验不断积累,玩家逐渐开始使用目标策略来解决问题,游戏化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一些冒险类游戏给学习者提供了开放的结局,这对验证问题假设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很有用。
(5)培养创造力
游戏能够增强玩家的创造性。社交平台(如:优酷、人人和微博)的视频和电脑游戏互动能够帮助人们进行创造性表达,游戏本身也开始成为一种创意媒介。许多游戏都设有活跃创意社区,这些玩家能够使用复杂工具设计自己的等级。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Henry Jenkins曾阐述游戏如何提供表达场所,这是其他艺术和媒体形式所没有的。
(6)训练领导力
如今的现实社会,尤其是商业与网络游戏越来越类似,完成现实生活中的工作就与网络游戏中的升级有了共通之处。研究表明,游戏为领导力的训练提供了更加安全的场所,同时在游戏中获得的领导力与现实中的领导力有正相关性。
通过近年来对游戏与教育领域的持续关注,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游戏对于教育的启发价值。
游戏能够使人产生“心流”,“心流”让人愿意持续地从事该活动。相比较之下,目前的教育系统则不够让人产生“心流”。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不知道今天的学习能够在明天获得什么?长期的应试教育压力让学生的主观动机丧失,学习主体性缺乏。我们希望能够看到关心教育的人共同团结起来,用游戏重塑学习方式,回归教育本质。
蒋宇现任中央电教馆研究部助理研究员,肖海明现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游戏专委会副秘书长、博雅瑞特(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本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基于游戏化学习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编号: CAHA16052)的成果之一
[1] 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
[2] 教育部长:应当明确幼儿园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DB/OL],https://news.sina.cn/gn/2018-03-16/detail-ifyshfuq1425285.d.html
[3] 尚俊杰,李芳乐,李浩文,“轻游戏”: 教育游戏的希望和未来[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4-27
[4] 庄绍勇,蒋宇,董安美[M],游戏化学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 石雷山、王灿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49-51.
[6] Gabe Zicherman. 游戏化革命:未来商业模式的驱动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7] Marzollo,J.and Lloyd,J. Learning Through Play. 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1972
[8] Squire,Giovanetto,Devance&Durga,Building a Self-Organizing Game-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J],TechTrends, 2009,l49(5):34-42
[9] 尚俊杰,裴蕾丝. 重塑学习方式:游戏的核心教育价值及应用前景[J]. 中国电化教育,2015,05:41-49.
[10] 尚俊杰 ,庄绍勇. 游戏的教育应用价值[J],远程教育杂志,2009(01):63-68
[11] 戴维.埃尔金德著,胡玉立译.游戏的力量:玩出创造力与竞争力[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12] 蒋宇. 玩出智慧[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13] 达芙妮·芭菲莉亚,电子游戏中的大脑,from Ted 游戏的力量,http://v.pptv.com/show/JaQSkRFbQoDjYck.html?&rcc_src=B3
via:腾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