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正确与玩家粉丝,游戏公司应当站哪边?

作者:瓦克五 网易爱玩 2018-10-22


我国网民挂在嘴边的美国佬、毛子、棒子、小日本、印度阿三……在老美看来都属于噤若寒蝉的“政治错误”。


美国华盛顿。白宫化为一堆残垣断壁,坠毁的空军一号飞机冒着青烟。秩序已经死亡,文明分崩瓦解,到处是狼藉、腐败和混沌。

《全境封锁2》的预告片中育碧描绘了一个架空的美国平行世界。面对美国人指责的“含沙射影”,育碧发言人说:“我们的游戏有政治元素,但我们保持中立,没有任何倾向性。”

这还是6月底发生的事。

但最近很奇怪的,育碧发言人又发表了另一番言论:“游戏要尽量远离政治。太多涉及政治,对生意不利。”想必这四个月里,阿育一定是经历了一些什么,才会发出如此感慨。

这也是很多游戏和影视公司共同的结论:这年头,能别碰政治就万万别碰,尤其是当“政治正确”向左、而粉丝偏要向右的时候,真的会教人左右为难、无所适从;而育碧当初想保持中立、独善其身,真的是很天真的想法。

把最高政府机构或国家重要地标炸掉给你看,是老美灾难片的常见套路

政治正确改变了什么?

不知不觉中,“政治正确”已经成为美国社会最敏感的高压线。严重到什么程度?它已经让美国人不敢在圣诞节随便说“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

理由很简单:虽然在美国有约四分之三人口信奉基督教,但也存在其他的宗教信仰者。比如,有人信穆斯林,你对他说“Merry Christmas”,那就是对他的冒犯。

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很多大型企业在向员工群发电子贺卡的时候,都是用“Happy Holidays”(节日快乐)来代替“Merry Christmas”。这就叫“政治正确”(Politically Correct),简称PC。在美国,若有人请你注意PC问题,不是指个人电脑,而是指政治正确,其基本原则是:要避免那些有可能冒犯人或让人不快的言行,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某些劣等(disadvantage)条件的群体,要格外小心——

据说要想让一名圣诞老人做到完全“PC”首先得减肥而且换成绿帽子

在宗教方面,不要以为基督教一家独大就可以为所欲为,所以“Oh My God”“Jesus”(我的上帝啊)之类的感叹语能不用就别用,一律改为“My goodness”(天哪)会比较安全;

在性别方面,歧视妇女是要不得的,温和的女性主义者不会答应,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更是要分分钟化身“女拳主义”,把你批判得体无完肤;

在种族方面,不要以为白人为数众多就可以歧视有色人种。黑人可以自称“Negro”“Black man”,但你不能犯蠢跟着这么称呼,得用African-American(非裔美国人)来指代。这样看来,中国人常说的美国佬、毛子、棒子、小日本、印度阿三……这些在美国人看来都属于严重的“政治错误”。

连政府都要小心翼翼。比如在美国政府的公文和对外正式发言中,“非法移民”(illegal immigrants)这个词已经是禁忌,取而代之的是“无文件记录的侨民”(undocumented aliens)。


接下来要注意的就是媒体,包括不少游戏和影视生产企业。他们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生怕做错点什么,就被卷入政治正确的舆论漩涡,万劫不复。这其中,光是角色肤色黑白的问题,就够他们喝上一壶。然而让他们深感头痛的是,粉丝们往往不吃这一套,他们不关心政治正确不正确,他们只关心他们想要的。

紧急“换肤”的迪士尼公主

最近捅出篓子的还是一贯讲求“政治正确”的迪士尼。在今年11月即将上映的动画电影《无敌破坏王2》中将出现蒂亚娜公主一角。在预告片中,这位黑人公主的皮肤“被塑造得太白”,引发不小争议。

《公主和青蛙》中的蒂亚娜公主是迪士尼动画史上首个黑人公主形象

很多观众发现,《无敌破坏王2》预告片中的新版蒂亚娜公主皮肤明显变白,嘴唇变薄,鼻子变小,就连黑人女生常见的卷发也变直了。反种族主义机构批评新版蒂亚娜公主形象“不可接受”,并称迪士尼“不关心黑人文化的多样性”。

《无敌破坏王2》中的蒂亚娜公主(左)被批丧失了“黑人的美学特征”

“蒂亚娜公主的厚嘴唇、大鼻子、黑皮肤和卷发是她美丽形象的重要构成元素。现在这些黑人特征却被带有‘欧洲中心论’色彩的样貌特征所取代……黑人孩子都喜欢蒂亚娜公主,也欣喜终于有个迪士尼公主跟自己长得一样,你们擅自修改她的形象对广大黑人是很不负责任的。”

面对巨大批评声音,迪士尼紧急对《无敌破坏王2》中的蒂亚娜公主形象做了修改,让黑人公主肤色变得更黑。反种族主义机构对迪士尼公司的修改表示满意,并称这是一场胜利:“蒂亚娜公主形象变化这段插曲原本不该发生,好莱坞在多元文化的代表性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包括花木兰在内的14位公主齐聚一堂是影片最大看点

这一边,将黑人“漂白”是不可原谅之事;而那一边,当白人被咄咄逼人地逼到了一个角落,也产生了情绪上的反弹,对于把角色刻意“抹黑”的行为表现出很大的心理抗性。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游戏和影视作品中,创作者苦心孤诣地安插了黑人在里面,坚定不移地走起“政治正确”路线,却依然得到了粉丝的抗议。

被“黑化”的希里?

前阵子,Netflix版《巫师》电视剧选角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剧组选角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粉丝的心。对于亨利·卡维尔(在《超人:钢铁之躯》《正义联盟》等影片中超人的扮演者)将扮演杰洛特的新闻,人们虽有微词,但总体还算是接受。

政治正确选黑,玩家粉丝选白,游戏公司应当站哪边?


到了希里的选角,粉丝们忽然就炸毛了。根据Netflix公布的选角要求,希里的扮演者需要找一个“13~18岁的BAME女孩”。“BAME”是近些年政治正确风潮中非常流行的一个缩写词,它指的是黑人、亚裔和少数族群(Black,Asian and Minority Ethnic),也就是说,希里并不会像游戏中那样,是一个白人姑娘。

于是,白狼和姑娘在独角兽上欢爱的情节是否会在戏中重现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希里为什么居然是个黑人。很多玩家表示自己接受不了这样残酷的现实,一时间论坛上一片哀嚎。

网友用MOD将游戏中的希里“抹黑”,进行抗议

2017年,Nexflix翻拍的《死亡笔记》上档,纤瘦的病态少年L由黑人男星扮演,引发原著粉不满,“L的黑眼圈是扩散到全身了吗?”“难以想象他蹲在椅子上吃草莓蛋糕的样子……”“政治正确都溢出屏幕了!”粉丝先期的抗议与抵制,加上影片本身素质低下,最终《死亡笔记》遭遇了收视的滑铁卢。

这货真的是《死亡笔记》吗?

这一边是木已成舟的黑人版《死亡笔记》,那一边,波兰方面对希里的选角要求表示认可,人们愈加肯定希里会是一个黑妹子了。电视剧版《巫师》的制作人Lauren Hissrich的推特随即被绝望而愤怒的玩家占领,大家企图用劝诫或辱骂的方式改变这一事实:

“原作中就写明了希里是苍白的皮肤和头发,你应该忠于原著,而不是被美国的一些种族主义和政治正确因素所影响。”“斯拉夫文化背景下出现了黑人,该有多诡异!”“如果是为了政治正确,你不如选一个有同性恋倾向和伊斯兰信仰的黑人女难民来扮演好了!”数日无止境的喧闹,导致制作人最后停更了事。

政治正确选黑,玩家粉丝选白,游戏公司应当站哪边?


直到选角工作全部完成,官方公布了已确定的角色人选,人们才发现希里最终还是由白人女孩饰演,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抑。如果剧组最终选择的是黑人演员,那么这部戏说不定就会像暴死的《死亡笔记》那样,在抵制和冷漠中灰溜溜地退场。

不知为何希里和叶奈法的最终选角都有一种幼年版的感觉

黑人抵制奥斯卡

一直以来,演员是黑是白是美国人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上升不到大是大非的程度。事情是从2016年开始闹大的:就在2016奥斯卡还有不到一个月即将揭晓的时候,好莱坞被卷入了一场毫无预警的抵制风波中。

在奥斯卡提名公布之后,人们发现奥斯卡的主要奖项已经连续两年完全没有黑人的踪影。威尔·史密斯的妻子就此录了一段视频发在网上,指责奥斯卡缺乏多元化和多样性,得到了导演斯派克·李、乔治·克鲁尼等影坛大佬级人物的支持,甚至即将卸任的奥巴马也为此发声:“我们真的让每个人得到公平的机会了吗?”

威尔·史密斯的妻子贾达·史密斯?

当然,仍有一些业内人士勇敢地站在对立面,他们认为,奥斯卡提名是公正、公平的,是对演员水平的真实体现,没有得到提名就是说明表现不够好,跟种族歧视毫无关系。

老牌影星迈克尔·凯恩说:“有那么多黑人演员,我们不能因为他是黑人就给他投票,嗨,他虽然比起来不够好,但他是黑人,所以我选他。这样是不对的。”

黑人女星乌比·戈德堡在她主持的节目上说,本届奥斯卡没有黑人演员获得提名令人沮丧,但自己并不会因此抵制奥斯卡奖,“其实问题不在于负责提名的人太‘白’,他们不会在看电影时告诉自己:‘这部电影白人太多’、‘我不要提名那部黑人电影’,问题在于那些有能力资助拍摄黑人、拉丁裔和女性电影的人,不会找上你,而一般也都认为黑人电影没有市场。”

乌比·戈德堡:“这是每年都会来一次的话题,我真是受够了!”

电影奖毕竟是非常主观的评比,好坏没有一杆可供量测的标尺,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

其实,好莱坞一直由自由派占据主导地位,在整个美国的各行各业中,算是把平权处理得非常好的地方。因此有人不禁为此抱屈:是否黑人这次太过敏感了?

舞台上的黑赫敏

希里选角事件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哈利·波特第八部的选角风波。排大队也抢不到票的伦敦西区热点剧《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自2016年5月上演以来,虽然口碑爆棚,关于著名黑人演员Noma Dumezwini扮演赫敏的非议仍然无法因此偃旗息鼓。

黑赫敏

将原著原电影奉为圭臬的哈迷认为:赫敏永远就应该是艾玛·沃特森的样子,至少也得是个白人。尽管有原著作者J.K.罗琳和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特森的热心力挺,罗琳说自己并没有描写过赫敏的具体肤色,但这依然没有办法止住人们的议论纷纷。

“赫敏变成黑皮肤了,意思是海格要变成侏儒、哈利要变成土耳其人、张秋要变成白人、卢娜要变成韩国人?”“跟种族歧视没关系,只是前几部电影里赫敏都是白人,为什么这会儿突然变黑了?这很不符合逻辑啊!”“完全没法说我现在的心情。她现在是黑皮肤了没什么错,只是我爱的是那个白人赫敏,在我心中艾玛·沃森就是唯一的赫敏。另外,这似乎是一种故作政治正确的做法。”

居然还有热心考据癖给出“有力证据”:“Noma Dumezwini没有办法照罗琳原著某部某处中写的那样‘脸色变得苍白’。”

艾玛·沃森力挺新赫敏(这真的不是“公开处刑”吗?)

原作者对黑化也表示出十分热心的样子…

自从2015年舞台剧公布演员阵容开始,黑人赫敏就成为很多人无法释怀之事。其实在近些年的美国舞台剧领域,涌现了不少对经典剧目经典形象的反叛,跨种族选角、性别反串、正义主角黑化等先锋性尝试屡见不鲜。但是像哈利·波特这样的超级IP,这样的尝试仍然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

2015年,《新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启用非洲裔黑人扮演男主角,导致很多白人观众中途退场;同年的NBC版音乐剧《新绿野仙踪》重排经典,把童话改成了纽约的黑人故事,遭遇不少吐槽。相比之下,《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遇到的舆论压力只会更多不少。但你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说这些观众不够尊重黑人,他们有的是接受不了对经典、对固有认知的挑战,有的则是对“政治正确”产生了本能的排斥和厌恶情绪。

早在1937年,由赛珍珠小说改编的电影《大地》用好莱坞影星扮演中国人,就引发了一些论争,有些美国人认为中国人就该中国人来演

无休的黑白之争

作为白人占据人口多数的英美等国家,来源于白人社会的文艺传统必定会在数量和质量上占据优势地位。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再到近现代的文学艺术,说穿了都是白人中心主义的,这些都可以很自然地改编到电影中。相较之下,来自黑人的文艺素材,毕竟没有那么丰富,也不够为大众熟知。

放眼游戏界,黑人担纲主角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另外,黑白问题的一个角度总是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无论电影、电视、舞台剧还是游戏,是文化艺术,也是商业生产,必须考虑普罗大众的消费意愿。如果黑人更喜欢看黑人题材的电影不算种族歧视(比如黑人有专门的电视台),那么白人更喜欢看白人题材的电影也没有问题。这不意味着他们看到非本族题材就会皱眉头,但潜意识中的口味偏向却无法避免。这种口味倾向会转化为消费行为,不知不觉中引导生产商去制作更多白人取向的文化制品。除非人为刻意向少数族裔倾斜,那这种情况永远难以避免。

EA否认将黑人置于《战地1》是政治正确的做法,“我们只是想探讨一些一战不为人知的内容”

故作政治正确令人倒胃口,但很多场合下,制作者是否刻意在政治正确却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无论他们是偏向“政治正确”还是偏向市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在“政治正确”与粉丝意见之间权衡摇摆,并饱受这方面的纠结和困扰。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黑人仍然在抱怨,但从某种角度而言,他们在现实中遭遇的一切不公及自怨自艾,都通过好莱坞的电影、伦敦西区的舞台剧、艺电和育碧的游戏……以娱乐的方式轻松地消解掉了。

政治正确选黑,玩家粉丝选白,游戏公司应当站哪边?


来源:网易爱玩
原地址:http://play.163.com/18/1019/11/DUFQGC2D00318QE8.html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参与评论

商务合作 查看更多

编辑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