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只狼》引发的一场“武侠”之争

2019-04-18
丨本文来自知乎网友 Zeta Eta 陈栋-来耳 NC张十三关于话题“《隻狼》是中国玩家梦寐以求的「武侠游戏」吗?”的讨论与回答


Zeta Eta

牛仔·警长·歹徒

左轮·来福·拔枪术

——这是美国的狂野西部

浪人·武士·忍者

肋差·太刀·居合斩

——这是日本的乱世战国

R星七年磨一剑的『二表哥』去年10月份横空出世



P站画师:AegisFate

之后还会有Sucker Punch更加还原日本历史的『对马岛之鬼』这种3A级和风ACT游戏接上来(虽然这个并非日本制作组开发的就是了,但是别忘了,当年很多经典的西部片是意大利拍的)

『对马岛之鬼』

可以说,美国的西部片和日本的剑戟片在次时代游戏领域都后继有人了

然而我们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有真·3A级的侠客、长剑与江湖?

事实上,『单身狗』这游戏,之所以让一些初见者有种『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3A级武侠吗?』的既视感,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其中的很多视觉元素与我们印象中的中国武侠的一些元素重合了,举两个电影界视觉效果比较有代表力的例子——

张艺谋执导的『英雄』

张艺谋执导的『影』

不得不说,人类很多时候对事物的分类并没有那么准确,仅靠一些视觉特征和场景记忆去区分很多同为东方文化中表现『刀光剑影』这种动作戏份的题材,是不可靠的。

『单身狗』这个游戏里确实有很多中国人不会陌生的文化元素,毕竟引入了『佛教』这个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日本又是我们的邻国,不管是武器、装束还是建筑风格,可以从中瞥见东方文化的一些共通特点。

但是我们能说这就是武侠吗?

有人会说:当然不能,纯粹的武侠元素堆砌怎么可以被称为武侠?文化背景差得有点远啊!

的确,虽然莱昂内第一部电影版『荒野大镖客』是模仿黑泽明『用心棒』拍的,西部片『七侠荡寇志』也是模仿黑泽明『七武士』拍的,『西部世界』外面还有一个如法炮制的『江户时代』,但就像开头那两段特征元素列举的一样,有时候不仅仅很多元素比较相似就能替换掉了,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也必须相似才行——美国的西部拓荒年代和日本的战国征伐时代其实都属于『乱世』。

那回到『单身狗』这个游戏,如果我们把历史背景放到中国的战国时代,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佛教传入,但是道、儒、法、墨等等诸子百家可以看成是教派代替佛教,主角『狼』的身份可以由忍者变成刺客,苇名一族换成是某个小诸侯国的掌权者……如法炮制,把所有『日本元素』换成『中国元素』,那我们能不能说,这也是一个『历史武侠』题材的游戏呢?

其实这就是个『忒修斯之船悖论』呀。

说实在的,『武侠』之名最早只是为了横向和其他小说题材区分罢了,没人能够给予它一个准确的边界,所有文化概念的分类边界其实都是模糊的,『武侠』代表了一系列元素的集合。但我们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说,一个作品拥有多少对应元素就可以称为武侠作品,我们只能去尝试辨认,它具有哪些典型或者非典型的武侠元素。

私以为,一个好的作品是不必拘泥于题材和文化元素的,这些都是作品外在的『形』,而对游戏作品来说,一个游戏的游玩机制、叙事方式和剧情结构才是核心。

魂系列和血源诅咒,前者脱胎于北欧神话,后者借鉴了克苏鲁神话的精神内核,但是它们的游玩机制、叙事方式和剧情结构几乎没有根本性的不同,甚至于它们的很多叙事线索都有交叉对应的特征。魂系列表达的『个人的力量终究无法战胜世界规则』的绝望在血源里也有所体现,血源表达的『人类对于未知的好奇和对力量无节制的追求最终将引导他们走向毁灭』在魂系列里也有对应的范本。

就像我之前的回答里说的,在血源里,『原初之火终将熄灭』的世界规则被替换为了『古神们的子嗣终将夭折,而猎人在兽化的噩梦中永远无法醒来』的血源诅咒,『传火的薪王』变成了『寻找替代品的月神』,『无尽的传火之旅』变成了『沦为古神子嗣的替代品』。

所以魂系列和血源这种具有高度辨识度的游玩机制、叙事方式和剧情结构相辅相成、浑然一体,被另外的游戏借鉴去,就被冠以『魂like』的头衔(典型代表就是『空洞骑士』,虽然游玩机制略有差别)。

总之,对于一个浸淫在游戏领域多年的老玩家来说,『单身狗』这个游戏是不是他眼中『梦寐以求的武侠游戏』已经无所谓了。

因为他不会过分关注一个游戏的题材,一个游戏是武侠、仙侠whatever侠都无所谓,只要它的游玩机制、叙事方式和剧情结构能做到自成一家,能给玩家一种独特而又舒适的体验,那它就是一个优秀的作品。

中国的游戏不一定非要做武侠,还是那句话——题材和文化元素只是外在的形,对游戏作品来说,游玩机制、叙事方式和剧情结构才是重中之重。

陈栋-来耳

这里存在一个前置问题:《只狼》明明是一个日本ACT,为什么有些中国玩家会产生“这是一个武侠游戏”的想法?

我的答案是:与其说《只狼》很“武侠”,倒不如说我们的“武侠”有些“日本”。

中国自古就有“武侠”文化,文学创作的源流很清晰,但当今中国玩家对“武侠”的理解,其实更多是建立在“武侠(打)片”以及“武侠游戏”这一基础上的。影视和游戏具有先天的视听和互动优势,接受成本低,感染力和和灌输性却更强。今天的我们在想象和构建“武侠世界”的时候,脑海中最先出现的,往往都是影视化或是游戏性的内容,小说因为缺少直接的“画面感”,反倒不会成为首选的素材。

但我们武侠题材的影视和游戏是怎么来的呢?

要知道,影视和游戏虽是文化产品,却也是工业制成品。我们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大多数行业都很稚嫩,日本则起步早,发展相对成熟。如今的现实就是,中国的影视还有游戏,历史上都曾大量学习日本。

港台五六十年代的那些老武侠片就模仿日本“剑戟片”,曾有过一个“日式武打时期”。邵氏为员工播放了大量日本电影用来学习,导演张彻自承是剑戟片的拥趸,从中借鉴了很多创作手法。胡金铨的新武侠电影里,也能看出不少“剑戟片”的因素。而后来古龙、徐克甚至王晶那批“武侠”作者,也是深受日本剑客小说以及“剑戟片”影响。古龙的小说多少有点日本味儿,比如《浣花洗剑录》就取经《宫本武藏》,后来的不少作品则很像柴田炼三郎。徐克的《蝶变》是公认的糅合了“剑戟片”风格的作品,《七剑》中也能看到黑泽明《七武士》的影子,《笑傲江湖》系列里运用了大量日本视觉符号,《倩女幽魂》系列更有不少致敬《用心棒》《蜘蛛巢城》的镜头。总的来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台武侠影视剧(很大一部分都改编自金庸、古龙小说,而中国大陆的主流观众最早接触的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仍然没有离开对日本“剑戟片”的学习和借鉴。别忘了,直到1995年王晶拍《新少林五祖》,都还在抄1972年《带子雄狼》核心故事和经典桥段。


《新少林五祖》借用了《带子雄狼》的故事内核,并且照搬了“选刀还是选玩具”的桥段

单论视听语言和文化符号,中国“武侠影视剧”和日本“剑戟片”是很有渊源的。很多如今看来属于武侠片特有的故事桥段、人物造型、动作表现、道具场景乃至音乐音效,其实暗地里都有模仿日本“剑戟片”的痕迹。(中国武侠片另一大渊源是中国传统戏曲,这里只是提一句,免得被人误解为“日吹”、“精日”,就不展开说了)

游戏工业就更不用说了,日本至今仍然走在前边(不然我们为什么要讨论《只狼》?)。而九十年代以后的各种国产“武侠”游戏,不论是单机还是联网,不论是回合制还是即时制,不论是act还是rpg,从核心玩法到美术表现,最初也都是亦步亦趋的模仿。不少作品都可以看作是日本游戏(包括后来的一些韩国游戏)的中国化换皮。

所以,虽然中国的“武侠”小说古已有之,“武侠”文化源远流长,但论起六十年代以后的影视互娱改编,我们其实一直都在偷师日本。哪怕后来走出了自己的路,可以拍大片拿大奖(《新龙门客栈》《英雄》《卧虎藏龙》),做游戏赚大钱(《剑侠情缘》《雨血》《逆水寒》《楚留香》),但这类文化产品的创作起点,确实都有模仿日本“剑戟片”和日本游戏的成分。

渊源上如此接近,自然就会产生认同感。《只狼》作为根正苗红的日本“剑戟游戏”(这个词是我生造的,不必太在意),在中国玩家看来,那就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感觉上是相当对路的。会有人认为《只狼》就是中国玩家梦寐以求的“武侠游戏”,那也在情理之中了。

NC张十三

一路看下来某几位的回答是不是有点“魔怔”了...

什么中国现在所谓“武侠”源点来源于日本剑戟片这话都说得出口,拿几个“抄”过剑戟片的港片说事儿就行了?!

以下我的话基本歪题,只是对一些回答报以质疑的自说自话罢了。

有关剑戟片、武侠片、西部片三者的关联多少年前就有很多人认为是三者互相影响的了。

先不扯武侠小说,就谈影像化的东西,旧上海电影繁荣时在20年代中后期就有了“武侠电影”这个概念。

与刘家良、唐佳为最早署名武术指导的韩英杰(《云海玉弓缘》《大醉侠》之前都以“龙虎武师”在字幕署名,位列首位的即为武师领班)就曾在旧上海时期从事电影特技人,而韩英杰是戏曲武生出身,后来又练了杂技,由于可见当时“武侠电影”对特技人的定位与本身制作方向上已经是蛮成熟的了。

《大醉侠》剧照

《云海玉弓缘》剧照

建国前后旧上海众多电影厂被重组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再加上之前多年战争及某些特殊原因,导致大批电影人赴南洋或香港发展,这才导致了华语电影一度“断层”式的沉浸,被隔壁日本迅速甩了一大截。

日本电影的辉煌时期在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以大映、日活、东宝、东映等大制片厂为首。特别是号称“古装片王国”的东映在50年代开始拍摄的一系列剑戟片,是当时受众最广的类型。

而58年成立,象征着香港电影的崛起的邵氏电影恰好赶上剑戟片的盛行,再加上同样是大制片厂制度代表的邵氏本来就与当时的日影公司交流的比较勤,所以60年代的邵氏古装片处处透着剑戟片的影子也就不奇怪了。

但当时香港的仙鹤港联、长城几家公司的动作片更多给我的感觉还是旧上海时期的东西,模仿日影不是没有但不像起初的邵氏那么重。

邵氏电影

64年邵氏建了影城,开始全程在棚里搭景拍片,个人感觉于此开始张彻楚原走向两个极端,也把个人风格做出来了。

张彻嫌弃影棚里拍出的东西小气,也反感邵老板的命题作业,去台湾组建长弓,实景管够,把《八道楼子》拍出了“美式硬汉片”的感觉,实际上这个时期的张彻早已不是《独臂刀》时期模仿剑戟片时期的那个张彻了!

《独臂刀》剧照

正因为武术指导在片场权利的增加和导演的活用性,香港的动作片在进入70年代后已经不需要剑戟片的走位仪式感与模板式杀阵了!

由此也促使当时整个香港动作电影风格上的进化,先不说张彻这个时期的《刺马》、《五毒》各方面已经惊艳到什么地步了,就脱离张彻的刘家良去拍的“正统功夫片”都是纯粹的国术美学了。

70年代末日本电影已经呈现垂暮状态了,真田广之作为日本力捧的动作男星,拍得一系列动作片(包括剑戟片)已经开始呈现“港化”姿态。也就是从这时起,包括真田广之自己,大批的日本动作演员、特技人赴港学习、发展,这之后的日本所有的动作片(包括剑戟片)都在渐渐“港化”,乃至衍生到我们现在看得动画、特摄方面的动作风格,都离不开当时港片的影响。

所以自80年代至现在日本所谓的剑戟片文化,已经不跟黑泽明、稻垣浩时期的剑戟片是一个东西了。同理,经历香港电影新浪潮后的武侠片也和当时邵氏边模仿边摸索的武侠片、亦或旧上海时期的武侠片也不是一个东西了。

上面高票中回答提到徐克的《蝶变》是剑戟片风格...我是完全否认,《蝶变》明明是中日美术风格混搭,核心是模仿的希区柯克,而之后的《地狱无门》则多少粘了些丧尸cult片的影子。

徐克是越南华人,美国读的电影,在港入行,这样的经历注定了他电影风格的“混搭”,而他95年致敬《独臂刀》的名作《刀》,我是压根看不出剑戟片的影子,倒更有西部片的味道。

至于剑戟片和西部片的那点“恩怨”,感觉不用多说了,太有名了。

这里在多扯一个武侠片的“分支”,我不知道这样形容正不正确,我称为“西部风武侠片”,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这是印象最深的一类武侠电影,这类片受了多少西部片影响,这个就见仁见智了,不多扯。

首先我们的知道在80年代末湾湾解除限令后,香港电影人才敢大批赴内地取景(湾湾是当时香港最大的外埠市场),徐克92年率先去银川沙漠拍了《新龙门客栈》,“大漠孤烟、策马纵横”这番情景可不是之前的剑戟片能有的。之后《东邪西毒》、《杀人者唐斩》、《冒险王》乃至《大话西游》都要有沙漠戏码。直到《卧虎藏龙》、《英雄》的诞生(其实这俩也有沙漠戏份)。

当然徐克之前,处于萌芽期的新中国电影,也有《黄河大侠》、《双旗镇刀客》这样优秀的西部风武侠片。而这个时期也是华语武侠电影最鼎盛的时期。

我觉得那个时期,香港电影人除了内地很难在沙漠取景(限令之前主要在湾湾、韩国、泰国取景),所以在限令后扎堆去了银川、敦煌的沙漠,不过也不排除《新龙门客栈》的大卖引发的跟风,以及沙漠实景确实更有孤寂、悲凉的质感,很贴合中国人对“侠者”的印象。

而之前的回答中提到的,88年洪金宝制片,翻拍《七武士》的《忠义群英》,准确点讲,这片是翻拍的美版的《豪勇七蛟龙》,西部时期换成民国时期而已。不过这片拍得比较功利,且当时在湾湾取景,并没有适合的外景,不过这也不是重点,归根将还是电影本身定得格局太小,就如儿戏。

《七武士》


当然就算这片来内地取景也未必能拍出应有的质感,因为导演唐明基的眼界就那样。就算不拍沙漠,我们的武侠片依旧可以在江南小镇、辽阔草原、竹林瀑布中绽放光彩。沙漠或许只是时势所需。

这里举个反面例子,张东健去好莱坞拍得《黄沙武士》,导演也是个韩裔,估摸对《新龙门客栈》的印象很深,所以造了个真.西部致敬版,但他终究是一韩国人演得日本武士在美国西部装b的扯蛋故事,他没有华语武侠片应该有“神”与“韵”。

这就跟三池崇史导演的西部枪战片《寿喜烧》一样,你本来就没那股“神”,你怎么拍得出那道“韵”?

这也就能间接解释今天日本剑戟片已经有了香港武指的技术,谷垣建治武指的《剑心》、《宫本武藏sp》就动作戏比很多华语电影都好,但我还是不觉得他们是“武侠片”的原因,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新时代、新技术产物下的剑戟片,当然人家本来也就是定位是剑戟片。

《只狼》虽然是游戏,但也同理啊!中国玩家梦寐以求的“武侠游戏”是《只狼》吗...抱歉,我觉得这个问题甚至有点“傲慢”了....

宫崎老贼要做得是在世界各地卖开花的硬核动作游戏,ta是不是真.日式剑戟片文化都不重要了!

还能扯到“武侠”来?!哪天中国有能力把武侠游戏做成这样,估计还有人提“xx是不是不符合国人的武侠文化?”

当然让我觉得更“傲慢”是某几位的回答,中国的“武侠文化”,或者是影像中的“武侠文化”的演变史都是极其复杂和精彩的,不是几句“傲慢”的概括就能定论的,谢谢。

原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4909125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参与评论

商务合作 查看更多

编辑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