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许等来了「动森」手游们

作者:熊大熊二 游戏陀螺 2021-04-23
送你一间房子,装下一段时光。

《胡桃日记》和《小森生活》可能是我近期最关注的两款游戏。

乍看之下你很难将这两款游戏联系在一起:一个是放置养成,一个是模拟经营;一个场景单一,一个为了建设农场得四处奔波;一个成天对着一位小姑娘,一个苦兮兮地面朝黄土背朝天。

但无论是通过画风、故事,还是一些更为本质的东西,《胡桃日记》《小森生活》都向我传达了某种十分相似的内核,它们好像在说:来吧,慢下脚步到这儿坐一坐、看一看,有些不一样的生活在等着你呐。


也许二者还存在不足,但我相信,胡桃的「日记」,小森的「生活」,正在召唤许许多多依然热爱着生活的人,而这部分人的精神需求,最终会被更多同样着眼于生活的游戏开发者看到。

生活与日记:最平常也是最难得的日常

我承认我最初是被《小森生活》的PV吸引的,这支极富「吉卜力」风味的短片一下子就能抓住玩家的眼球,赛璐璐的画风让宫崎骏式的乡野风光扑面而来。

而《小森生活》的开头也颇合归耕田园之道:我因为厌倦了都市生活,乘着电车远遁尘嚣,回到乡村继承奶奶留下的一处小农庄,从此开始喂马劈柴,莳花种菜——和《星露谷物语》《波西亚时光》等知名模拟经营类游戏如出一辙。


乡村生活很慢,这里没有地铁,我骑着单车去买种子、采购化肥,为生计奔走于田间小路、森林旷野。繁星低垂,四处是虫鸣鸟唱,晚风拂面,一个人的生活清冷而又充实。


乡村生活很急(换句话说有点肝),但一想到我种下的每颗种子将来都会成为我盘中的土豆、番茄,劳作便没那么累。生活沉甸甸的,如同田间的谷穗般饱满。


是了,当一个人的生活纯粹到只拥有一处田庄,一方星空,那么他也许会和「小森」中的生活一样,关心粮食和蔬菜,了解不同鱼儿出没的季节,记住每道菜的烹调工序。


也只有当你连一张床都要亲手制作的时候才会明白,人生是这么多彩,又是这么无奈。还在爱着生活的人应当明白,无论你在哪儿,生活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相比我在《小森生活》忙前忙后经营农场、扩大生产,《胡桃日记》则要咸鱼得多,甚而它的主人公胡桃也是个懒洋洋赖在被炉里涂涂鸦,偷吃偷吃小零嘴的少女。


对这个简简单单的女生,我不需要操心太多,除了偶尔给她准备一下出门的面包、饼干、口罩,剩下的时间我只要戳一戳胡桃头顶上的电灯泡,看看少女又大开了什么脑洞,逛街的时候又碰上了什么「奇闻异事」,顺便问问她是不是考试又没合格即可。


《胡桃日记》颇有些《旅行青蛙》的影子,但与「蛙儿子」最大的不同是,胡桃确确实实地陪伴在你身边,她像个好奇宝宝,把各种普通却十分能引人共鸣的话抛向屏幕外的你,而你则在与她的互动中,不知不觉地浸入这段如水日常。

各种对话填充在游戏里

这位邻家女孩儿的形象还异常真实:她时而为胖橘猫抢了小猫咪的食物操心,时而给树梢上麻雀的一家画全家福,时而翻着图本在被炉里酣然入睡……


胡桃的生活仿佛与喧嚣的世俗隔绝,她的小脑瓜里好像全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儿,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会被她的各种小情绪感染,被她带进无忧无虑的天真时光。


其实你很难给《胡桃日记》和《小森生活》归类,硬要说的话,它们的确有浓浓的日式标签:比如《小森生活》的主题曲直接用了日文曲目《日が落ちるまで(直到日落)》,而《胡桃日记》的主人翁全名七濑胡桃,出自日本画师Pomu笔下的一个虚拟少女形象。

但在我看来,这层「浅薄」的标签后面,是这两款游戏的另一层面貌:生活。

回归生活:一个总被忽略的创作视角

游戏总是承载着人们的宏大幻想,但也有人对「日常生活」本身保持着关注和渴求。

很多知名游戏厂商,都会时不时将目光放到田园、童年、午后、旅行等等让人心旷神怡的生活片段上,以此为题材开发产品。没有血腥厮杀、没有练级赶进度、没有博弈竞技,有的只是对那些日常琐碎的艺术化加工。时至今日,这样的「异类」仍被不少玩家念念不忘。

去年在NS平台大火的《动物森友会》,虽说被很多玩家玩成了「上班打卡」,但其可爱清新的风格,聚焦于钓鱼种菜的玩法,其实拥有很强的日常感。与动物们同住听起来很童话,但在其中,我们能体验到鲜活生动的田园生活。


从2001年N64上的第一部作品开始,《动物森友会》就确立了系列的统一基调。游戏与现实生活保持一致的时间流动,以细腻的「生活切片」为玩法,鼓励玩家去感受每一刻,而非达成什么成就。悠闲、可爱、日常的岛上生活,不就是我们热爱「动森」的原因吗?

而索尼与任天堂旗下的工作室,也都曾把创作重点放到「童年」这样的题材上。《我的暑假》系列和《放课后少年》,一个聚焦暑假生活,一个关注下课日常,都营造了极强的日常沉浸感。

在《我的暑假》中,玩家回到乡间优哉游哉地度过夏日,终日沉迷于放风筝、斗蝈蝈、抓蝴蝶、野营、建造秘密基地,用心体会玩耍的每一天。


而在《放课后少年》里,我们则沐浴在放学后太阳还未下山的金色黄昏里,流连于学校足球场、小公园和杂货铺。成年后的我们,能够借助游戏再次重温这些曾经的日常,这是种多么令人感动的体验。

恍惚间,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间永远用不完的世界,变回了那个憧憬未来的少年。


这些温馨细腻的笔触,让习惯了将「紧张刺激」作为主要感官反馈的玩家,感受到了如今在现实生活中都十分稀缺的悠闲时光。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我们的生活往往并没有什么宏大叙事,一杯茶一本书、晒晒太阳撸撸猫,难道就不能是人生的主题吗?刻画日常生活的游戏,正是从这个角度,击中了我们心中最柔软的角落。

还记得悠哉的暑假吗?

老实说,如此关注生活细节体验的游戏其实并不常见。模拟类的游戏很多,但以「悠闲日常」为主题的治愈系作品,在圈内却罕有热度较高的产品。移动平台上,近年来似乎也只有《旅行青蛙》等少数产品,引发过真正的热潮。

但目前看来,这个历来由日本厂商独领风骚的小领域,也正在受到国内诸多团队的注意。除了《小森生活》《胡桃日记》,《晚遇》《暖洋洋之森的药师》等新品,已在蓄势待发。

《晚遇》

无论它们的玩法深度如何,是拥有复杂的玩法循环还是仅有简单的收集要素,这类游戏的创作者们,都在尝试借这一题材,去抒发对日常生活的思考。如果说很多游戏都是在刺激玩家的感官或好胜心,那么这类游戏则将玩家的情感体验摆到了首位。

我们每日都要为生计忙碌奔走,但游戏却使我们得到了片刻之休憩,让我们记起了什么才应该是生活的重心,这何尝不是游戏的美妙之处?


生活就是一切,一切为了生活

恬淡的「日记」、闲适的「生活」总能让我闻到些许是枝裕和影片的味道。它有点儿像《海街日记》,镜头细腻且人情味儿十足,饱含对生活的见解;又好似《步履不停》那般发出「灵魂拷问」:人生行色匆匆,生活步履不停,却为何总落后一步?


进入社会后的我们,或许很少再有机会静下心来思考「生活是什么」这样宏大的哲学命题。我们被毕业、结婚、生子等「主线任务」裹挟着一路前行,却偏偏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抛诸脑后。

饮食、睡眠、阅读、艺术、不起眼的爱好、不值一提的成就、阳光雨露、四季更替,统统都被我们划出生命价值的定义。似乎只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才能为我们的人生镀上一层真金。

但渐渐地,还是有些人怀念起了生活的美好,记起了日常的温馨。他们不再迷信鲜花与掌声,不再羞愧于将精力放到日常生活上,去埋首柴米油盐。正如无论在哪一种艺术载体上,我们都能看到创作者们不断致力于展现日常那纯粹的光辉。

晒晒太阳,不好么?

回顾近年来的业界,我们更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尝试将生活的不同维度,用不同的态度表达出来。

《中国式家长》、《中年失业模拟器》等作品,是用略带戏谑讽刺的笔触,描写人们日常的酸甜苦辣,点出中国社会的共同郁结与思考;《小森生活》、《胡桃日记》等游戏,则用清新治愈的笔调,让我们看到生活细节中的美好,引导我们为日常而感动。


但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清新小品,它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件常被遗忘的事情——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我们总说游戏是虚拟的,但这样的游戏,岂非就在提醒我们关注生活本身,提醒我们应该停下来,去看看我们身边的一切。生活题材游戏近两年引发的话题性,在我看来正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它呼吁人们回到生活,去审视自己的存在,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日常就是奇迹!

我知道飞向宇宙很酷,明白站上领奖台很满足,更理解KPI达标后的振奋,但在这个时刻强调自我迭代、呼吁狼性的时代,我们其实也可以拥有一点发现生活美好的目光,去为内心填充一抹动人弧光。

梭罗曾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之中」。

在向死而生的漫长旅程中,我们总要找到些什么支撑自己活下去。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只能去苦苦追寻、埋头狂奔,强迫自己成为一个为目标而活的生物。记得《圣经》上写过:

你看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天父尚且看顾它们,你们做人的,为什么要忧虑明天呢,一天的忧虑一天担就够了。

而我更清楚,世界和生活是有多层面貌组成的。它有浓墨重彩的一面,自然也有「小确幸」:我爱上班时拥挤的地铁,我爱周末闲暇的午后,我爱711便利店,我爱身边人的每一句鼓励,我爱咖啡、爱我的宠物,我爱还没厌倦生活的自己.....只要日子还在继续,我会一直把视线收在脚下。

我不否认对「生活」的向往,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对烦闷现实的逃离。因为我打心底希望能有一座院子,一间屋子,一个人在等我。我漫无目地收拾房间,拾掇盆栽与花朵,阳光透过纱窗洒在地板上,有人在桌旁笑着与我闲聊。时光静谧,岁月悠长。


来源:游戏陀螺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2gGM3w4kcG7sUpsIZTTtqg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参与评论

商务合作 查看更多

编辑推荐 查看更多